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乙肝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中医治疗也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认为慢性乙肝是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而人体的正气不足以抵御这种邪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且多因外感、情绪、饮食和劳倦等因素诱发。
其病机特点是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引发“湿热蕴结证”; 湿阻气机则肝失疏泄、肝郁伤脾或湿热伤脾,可导致“肝郁脾虚证”; 湿热疫毒郁久伤阴可导致“肝肾阴虚证”; 久病“阴损及阳”或素体脾肾亏虚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脾肾阳虚证”; 久病致瘀,久病入络即可导致“瘀血阻络证”。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常多涉及脾、肾两脏及胆、胃、三焦等腑。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复杂多变,病情交错难愈,故应辨明“湿、热、瘀、毒之邪实与肝、脾、肾之正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医治疗乙肝
中医治疗乙肝的方法有中药内服(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中医特色治疗(例如中药穴位贴敷、膏药外敷、穴位注射等)、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包括药膳食疗、情志疗法、运动导引)等。选择的方法当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辨病辨证相结合选用。
中医药的作用
中药在治疗乙肝中的作用是非常好的,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并且副作用较小。总体来说,中医的治疗作用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改善症状:如改善患者胁痛、失眠、乏力等症状;
②恢复肝脏功能:可以帮助恢复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
③抑制病毒:与抗病毒药联用协同抑制乙肝病毒、提高HBeAg转换率;
④延缓疾病进展:延缓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一步发展。
常用的中药方剂,既往乙肝的中医诊疗指南上指出,针对不同的证型,应选择不同的方剂,例如肝郁脾虚型可选用逍遥散,肝胆湿热证常选用茵陈蒿汤(或甘露消毒丹)、瘀血阻络证可选用膈下逐瘀汤、肝肾阴虚证可选用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证可选用附子理中汤联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而我们科室常用的中药协定方是由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创制的中药验方——和合疏养方。
中医的治疗的优势在于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副作用小,特别是与西药抗病毒药联用可提高HBeAg转换率,不足在于不能短时间内迅速抑制乙肝病毒,而西医的优势在于有先进的现代检验检查手段,并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转氨酶、抑制乙肝病毒。中西药联用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还可提高HBeAg转换率、降低耐药率等发生。
乙肝最终都会发展到肝硬化吗
并不一定所有的乙肝患者都会从慢性肝炎到肝纤维化再到肝硬化,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临床对于乙肝患者的病情评估,除了建议患者完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甲胎蛋白等相关的检查外,我们也会建议患者完成肝硬度检查,甚至有些病人我们会建议完善肝病理学的检查以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程度,尽早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以阻断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肝硬化阶段病情逆转较难,但在肝纤维化阶段逆转的可能性较大。
食疗方推荐
常用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食疗方,例如太子参荷叶茶、赤小豆粥、丹参桃仁粥、木耳大枣茶,核桃仁五味子蜜糊。食疗方也需根据不同中医证型辨证使用。
太子参荷叶茶适用于肝郁脾虚型的肝硬化患者,适合夏天使用,将太子参30g,荷叶10g,冰糖适量,水煮当茶饮;
赤小豆粥适宜湿邪内阻型患者,可选用赤小豆50g,粳米50g,煮粥,加适量白糖食用;
丹参桃仁粥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将薤白15g,丹参20g,桃仁20g,粳米100g,煮粥食用;
木耳大枣茶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黑木耳30g,大枣10枚,冰糖适量,煮茶喝;
核桃仁五味子蜜糊适合脾肾阳虚型患者,核桃仁5个,五味子3g,研成粉末,与蜂蜜伴成糊状服食。
【医生介绍】
施梅姐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治医师,中医博士,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知名中医肝病专家池晓玲教授,拜师国医大师杨震教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保健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擅长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擅长慢性肝病的中医外治法、养生保健、脂肪肝的中医调理及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管理与预防。